2019/08/11 上午12:00:00 欢迎访问。

微信
小程序
职业资格考试网

回望23年前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欺压民企时的才市大战

2025-11-13 09:17:21 投稿人 : manager 围观 : 评论

2002年7月,江苏英才人才市场破土而出。在那个公共服务仍由官方机构主导的年代,它的诞生本身,就是一种宣言,一种对僵化垄断格局的勇敢挑战。

江苏英才人才市场的出现,本该创造一场关于效率与创新的胜利,然而谁也不曾想到,这个民营机构却在一场场看似“普惠”实则残酷的价格战中惨淡落幕,在以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利益集团欺压下无奈凋零,最终只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。

据悉,官办才市当年每年财政补贴800万元,民办才市自收自支。

 

01
一曲悲歌:当价格战碾过创新之花

江苏英才人才市场的崛起,充满了锐意创新的活力。在官办人才市场尚习惯于“朝南坐”的姿态时,江苏英才人才市场以其灵活的市场机制、敏锐的服务意识和贴近求职者与企业需求的模式,迅速赢得了市场。那些年,江苏省、市两级人社部门主办的人才交流会,其规模与人气,即便相加也难望江苏英才人才市场之项背。它以一己之力,不仅做大了市场蛋糕,更证明了民营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可以迸发出何等巨大的能量。

面对江苏英才人才市场的强势竞争,掌握着政策与资源主导权的公办人才市场,最终祭出了直接且致命的武器——价格战。它们凭借财政补贴的优势,可以轻易地将服务价格压至成本以下,甚至提供免费服务。对于必须自负盈亏、在市场中求生存的民营机构而言,这无异于一场降维打击。

当“免费”或“近乎免费”成为市场的主流声音,江苏英才人才市场赖以生存的服务价值便被无情地稀释。企业客户在价格面前转向,纵然民营机构的服务更精准、体验更佳,但在巨大的价差面前,这些优势显得如此苍白无力。这不是一场公平的市场较量,而是一场资源与地位不对等的碾压。公办机构可以用公共财政来弥补市场业务的亏损,而民营机构每一次降价,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线。

 

02
媒体报道:“才市大战刺刀见红”

2002年12月5日,现代快报曾以“才市大战刺刀见红”为标题记录了江苏英才人才市场当时挑战公办人才市场地位的盛况,以及江苏英才人才市场在价格战的打压下艰难求存的窘境。

以下是发表在现代快报上的“才市大战刺刀见红”原文(记者:顾元森 戴明夷):

 

 

近来“民营中介服务机构挑战公办才市”的消息屡见报端,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注入人才中介服务。然而作为江苏省首家民营才市的江苏英才就业市场,运作至今已有3个多月,一向实行低价战的该市场虽然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,但却尚未能对公办才市形成根本的冲击,自身反而亏了30多万元。

昨天,这家民营才市负责人声称,他们预计到明年六七月份,亏损将达100万元,但他们已做好继续亏损的准备,并将实行更大优惠的低价战,与公办才市“分庭抗礼”。

据了解,本月英才市场连续4场周日招聘会,都将采取用人单位摊位费减半、求职者门票全免、招聘和求职信息免费上网的大幅度优惠举措,此举虽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欢迎,但主办方为此将付出惨重代价。

今年8月份以来,该就业市场进场总摊位费共免掉80%以上,求职者总门票免掉 60%以上,收入难抵巨额的场租费、人员工资等支出,亏损额达30多万元。虽然目前低价战略取得了初步胜利,已举办的8场招聘会共吸引了1000多家企业进场,求职者逾5万,知名度大大提升,但是民营才市的介入成本较高,搞低价战需要雄厚的资本作后盾。英才市场负责人表示,自明年元月份以后,随着服务的逐步完善,他们将逐步提高服务价格,以实现扭亏为盈。

民营才市以低价战取胜对于公办才市来说是冲击还是共赢?对此江苏省人才市场有关人士表示:“作为政府人事部门,与民营资本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,相反,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人才服务业,但前提是中介机构得合法、规范、诚信经营。现在人才中介还处在起步阶段,有许多民办中介机构存在不规范行为,不仅江苏地区,其他城市如北京也有。”

那么作为才市“新生”力量的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究竟该如何参与竞争呢?该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从国外经验来看,美国 90%以上的中介服务机构从事高层次的猎头服务。从国内各地的情况看,民间资本做得好的都是高技术含量的人才服务机构。

该市场负责人认为,人才中介机构应比的是服务,而不该停留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。要发展还是得往企业的管理咨询、培训、人才测评等市场缺乏的高技术含量方向努力。

民营资本能否驻扎人才市场,民营才市的路有多远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03
民企之殒与价格战之殇

民营才市与公办才市相争,结果显而易见,最终,不堪重负的江苏英才人才市场,这朵曾经绚烂的创新之花,在价格战的寒潮中凋零,黯然退出了它曾亲手开拓的舞台。

它的退出,不仅仅是一个市场主体的失败,更是市场生态多样性的一次损失。我们惋惜的,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挑战者被非市场的手段逐出赛场;我们痛心的,是一种可能引领行业走向更高效、更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被无形扼杀。当市场只剩下“官办”一种声音时,竞争的压力、创新的动力又从何而来?最终受损的,将是广大的求职者与用人单位,他们失去了比较与选择的权利,可能将不得不重新面对一个缺乏变革激情的服务环境。

江苏英才人才市场的兴衰,是一曲民营力量在准公共领域突围未果的悲歌。它提醒我们,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当珍视并保护那些敢于挑战现状、为市场注入活力的“鲶鱼”。打破垄断,不能只靠民营机构的单打独斗,更需要一个公平、开放、不以行政资源进行不对称竞争的制度环境。唯有如此,创新的火花才能长明,市场的活水才能长流。

今日回望,我们不仅是在惋惜一个“江苏英才人才市场”的逝去,更是在叩问:我们是否真正准备好了,去迎接一个更加开放、公平和充满竞争活力的未来?

 

 
 
特别提醒
 
 
 
 
 
 

举报文章查阅平台:www.jypc.net.cn;证据征集邮箱:china@zgks.net;24小时援助热线:18951853458。(特别提醒:冒领军饷,是人社系统培训骗补的惯用伎俩。请用姓名和身份证号,在www.osta.org.cn上查询,看看自己的或者单位员工的个人信息,是否被用于培训骗补,冒领国家财政补贴和职工失业保险金)。

相关文章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推荐文章